近年极端降水发生频次和强度显著增加,形成暴雨灾害“南北并重”格局

2024-05-08 16:33:55

遇到问题?别担心,98858.top是您的在线帮助中心!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界面新闻记者 | 张倩楠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2024年5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和公报举行发布会,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司长梁丰在会上介绍了在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方面的新发现。

2020年5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开展、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重大的国力国情调查。2023年2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就本次普查的调查工作以及调查成果进行了发布。

梁丰介绍,在此次普查过程中,中国气象局完成了1978-2020年全国范围内的337个市、2764个县和86个特殊区划范围的10种气象灾害过程的致灾数据收集分析,形成了32类致灾因子数据,总计条数664万余条。研制了20余万份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产品,形成了有5000多个全国性重大气象灾害历史事件组成的数据库。

“我们对这些成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取得了一些新的发现。” 梁丰说,第一方面,近年来北上台风活跃、灾害影响较大,需要更加关注对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影响。第二方面,极端降水发生频次和强度都显著增加,特别是最近十年,北方地区局地强降水致灾强度趋强,形成了暴雨灾害“南北并重”的格局。第三方面,高温灾害发生频次和强度显著增加,高温灾害致灾危险性增强。第四方面,复合型低温灾害的影响要比单个低温灾害事件影响更明显,要特别关注。

针对气象灾害的新特点,梁丰介绍,中国气象局将气象灾害普查数据和结论应用于重大工程选址和可行性论证,以及地方区划编制,降低气象灾害风险的影响。此外,根据普查成果来推动修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调整应急响应启动标准,提高应急联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联合其他部门,更新各种次生灾害的气象风险预报预警指标。把普查成果应用于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调整优化、预警信号阈值调整以及灾害风险预估工作,提高气象部门自身监测预警业务能力。

梁丰介绍,中国气象局把普查成果融入经济行业发展,比如联合保险行业根据普查数据修订保险指数产品,调整定损标准,优化保险方案等。此外,中国气象局也将联合能源、交通、农业等部门开展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

针对水旱灾害,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负责人尚全民介绍,已摸清水旱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完成9.7万余座水库、7.8万余座水闸、31.5万公里5级以上堤防以及98处国家蓄滞洪区的基本情况及隐患调查,完成全国干旱灾害致灾情况调查。

尚全民介绍,此外,本次普查首次完成了全国水旱灾害风险等级划分。完成了全国范围洪水风险区划、干旱灾害风险区划,明确了各地洪水风险和干旱灾害风险等级,首次摸清了全国洪水影响人口、GDP风险等级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地水旱灾害防御措施,完成了洪水风险防治区划和干旱灾害防治区划。

尚全民表示,在成果应用方面,水利部持续推动普查成果在水旱灾害防御、防洪规划修编、水利工程建设、河湖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比如,在去年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灾害防御中,基于特大暴雨预报信息和普查成果,快速分析预测可能的洪灾量级,识别防洪工程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研判兰沟洼蓄滞洪区分洪情景及洪水风险。根据不同运用方案的分析研判结果,优化了蓄滞洪区启用方案,确定了启用时机、退洪时机、退洪位置等,提前有序组织人员转移避险,最大程度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实现了总体效果最优。

生活百科